范路的博客

Just another WordPress.com site

寻找小应用出海方向的思考

leave a comment »



关于图片

我住在全季酒店(汉庭的连锁品牌),房间一角,摆着一套有点儿感觉的茶具。虽然从里到外透漏着屌丝气息,但是放了一点儿小摆件儿,就收了我好多钱。

偶然触发
今天听到有人讲,作为一个记者,约谈了140个项目之后,对项目进行了一种系统化的分类。每次遇到一个项目,就会用一套分类方法进行嵌套。

思维定势的矛与盾
这就是思维定势,我们在做了一段时间某种工作之后,总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通常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当一些新事物发生的时候,我们也会被思维定势所误导,放弃对事物完整可能性的思考,从而丧失获得正确结果的机会。

寻找小应用出海方向的思维定势
闲话少说,前几天有人问我应该如何为移动应用出海找方向,于是我的思维定势起作用了。我给出了三个层次的答案,让他自己思考和选择。

  • 第一个层次,我能做什么。

没有热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领薪水。也没有做市场调研和思考,只是根据家里剩下的菜,就决定今天晚上吃什么。

  • 第二个层次,市场需要什么。

进行完善的市场分析,寻找用户有需要的市场,从而进行方向的选择。这个过程中依然没有热爱,仅仅是冷静的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步骤。
1. 看排行榜以及各种公开和非公开数据,进行冷静的数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摒除个人的主观意愿。在进行数据观察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在管中窥豹。获得完整、准确的数据,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会有大量的判断是建立在很少的数据,以及很多的经验判断和猜测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所以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反复的从正反两个方向去寻找数据来进行论证和思考。

2. 分析行业大佬的服务边界,以及边界上不是非常完善的地方。围绕行业大佬,在大佬们的非核心方向上,那些服务不是很完善的地方,用户抱怨比较多的地方,寻找方向。判断巨头的核心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站在大佬巨头的前面螳臂当车,是一种完全的自杀行为。海外的巨头,动作通常比较缓慢,特别是方向调整上,不会像国内那么快。而且,他们的方向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中通常比较集中,那些在战略方向之外的东西,很少有精力顾及的。国内则正好相反,巨头的方向调整如灵犀挂角,完全无迹可循,而且变化非常快。人力资源丰富,各种战略方向之外的东西,也都有人惦记着填补或改进,所以如果在国内希望在大佬身边捞口饭吃,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 分析国内外有趣的方向,在这些方向已经验证成功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进行尝试。如果说互联网里面有什么门槛是最难以逾越的话,那就是时间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不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总之英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产生了,那么这个方向上的机会也就被用掉了。其他人想再在同一个方向上超越,通常只有两种可能:领先者犯错误;追赶者投入千万倍的资金和资源,总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通常每一个方向上的成功机会只有一次。上面那个假设的成立,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在单一市场中,通常每一个方向上的成功机会只有一次。全球化之后,问题就发生了改变,全球市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而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多个封闭市场。那么前面那个假设就变成了,每一个方向上成功的机会,在每个国家都有一次。当然,其他国家成功的方向在运用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本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也并不是每一个在他国成功的方向,在本国都适用。

4. 远离中国人扎堆儿的地方。国人:聪明、勤奋、不服输、对于各种规则缺乏敬畏之心。国人创业,出海赚外国人的钱,靠的就是上面那些民族特性,希望躲避在国内一堆聪明人扎堆儿竞争。但是有些细分领域,已经被大量国人占据了,那么一脑袋扎进去,和在国内又有什么差异呢?所以,出海的目的是躲开和国人的竞争。所以,请珍爱生命,远离老乡。

  • 第三个层次,我想要的是什么。

真正从自我的意愿出发选择方向是最好的方式。不会做的,可以学,市场上现在需求不够大的,可以等。为了心中的爱,一切艰难险阻,都是可以克服的。现在,互联网云时代,社会对于创新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使得试错成本极大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来做呢?方向是不是符合市场需求,团队是不是有完成心愿的能力,就让我们这些投资人来判断就好了。

很多还算聪明的人,选择了冷静的市场分析,这其实是很可惜的,他们在做毫无激情的事情,即使能够获得短暂的成功,由于一开始就缺乏正确的坚定的愿景,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或者难以取舍的时候,就缺乏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最终判断的依据。

结论
我将上面那一大堆东西讲给了提问题的人。他好像是受到了一些启发,至少他自己应该是这样感觉的。大家仔细看看会发现,上面那一堆是满满的套路,还有一点点鸡汤。我每次出去给人讲东西之前,都会强调,每个人只能听到他想听到的,相信他想相信的。如果我讲过之后,他觉得有道理,那么肯定是他原来就是这么想的,而不是我讲得好,给他带来了新的思路。

正确运用思维定势的方法
思维定势是有价值,上面我总结出来的寻找出海方向的思维定势,也是有价值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还是放弃吧。如果进入第二个层次,那么我提供了四个思考的步骤,很多人在这里做了很多思考,应该还有很多其他方法,这就有待他人补充了。如果能够进入第三个层次,当然更好,创始人通常是“热爱”是可以克服绝大部分问题和困难、抵御各种诱惑和困扰的。如果进入了第三个层次,还能认真的进行市场和数据的分析,在激情中保持理性,那是最完美的方式,不过这种团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理解了思维定势之后,还要尝试打破思维定势,尝试在这之外再去进行思考,如果满足于现有的思维定势,得到正确答案的几率就会下降。

Written by lukefan

2016年11月11日 at 11:57 下午

发表在 未分类

时间管理工具

leave a comment »

如果说现代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最宝贵的话,那无疑就是时间了。我们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很多愿望没有时间去完成。

于是,就涌现出了大量的,以时间管理为目的的工具,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合理的运用时间。

这些工具包括:

日历系统,通常提供约会、提醒、周期重复等功能。现在很多软件都提供日历的功能,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有微软的Exchange Server和Outlook、以及Google Calendar。苹果好像也有自己的日历工具,但由于使用的不多,所以不是很熟悉。

任务管理系统,通常包含任务的归属、任务的场景和标签、任务的优先级等。为大家所熟悉的任务管理系统有:Things、Google Tasks、ToDo、Doit等。按照我接触和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一类工具是从工程管理工具中简化而来的。要比工程管理工具来得简单,主要是适合个人使用、而不是供工程项目使用。此类工具近些年来颇受大家的喜爱。

工程管理工具,现在很多时间管理工具上的特性,其实都是从工程管理工具中简化剥离而来的。这种东西顾名思义,并不是为个人设计的。工程管理工具,即使是比较简单的,也是为了几十人甚至是几百人协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而设计的。工程管理软件强调的并不是通知和周期性的变化,而是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任务所需要调用的资源,以及如何调度,以实现在要求的时间内,使用最少的资源完成任务。此类软件中,被使用得最广泛的,就要算是微软的Project,还有简化一些的XPlanner了。有些庞大的、运用于特定领域的工程管理类软件,其购置、维护的成本是非常恐怖的。这些软件通常是以咨询服务的形式进行销售的。我就曾经见过一款用于核电站建设的工程管理软件,其软件规模异常庞大,光是用于存储数据的实体,就有近万个,可见其内部业务逻辑之复杂。

这里要讨论的并不是庞大复杂的工程管理工具,而是供个人使用的时间管理工具。之所以将工程管理工具列在这里,是因为其中拥有很多时间管理的功能,很多供个人使用的时间管理工具正在不断的从中吸收各种有趣的特性。

工程管理软件的目的,是使得工程项目在占用最少资源的情况下,按照要求的期限完成。对于这种软件来说,不容角色的人和其他的各种设备或服务都被抽象成了不同种类的资源,其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工程本身而不是作为资源的人。工程管理软件的工作过程大概分为三个环节:规划工程的实施过程和实施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调配;将规划通知所有和规划相关的人或机构,接收项目各个分支与环节的执行结果,以及各种相关资源的使用状况,并将这些数据汇总,以便对项目的执行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估;根据项目期间,各个分支执行的情况和资源使用的情况,对项目后期的规划进行调整。这样看来,工程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规划过程和一个反馈过程的循环往复。

现在,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像管理复杂的工程项目那样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人生。

从现在流行的这些时间管理工具来看,日历管理方式实在是太粗糙了,其中缺乏资源的概念。一些内网或组织内使用的日历工具,比如Exchange、Lotus Notes等,是允许查阅相关角色的日历的,可以帮助使用者,人工的在对方空闲的时候创建约会或会议。但是对方是否接受,还是需要对方人工确认的。工程管理过程中,规划者和被作为资源分配的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规划者是可以决定某些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的。而在日历工具中,人们的位置是平等的。

日历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其中的事件,缺乏状态。一个约会、会议或提醒,对于日历系统来说都只有两个状态,到期或未到期。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事情从开始规划到最终完成,其中是要经历很多个状态和过程的。这对于日历系统来说,是很难表现的。

任务管理系统,就要比日历系统更近了一步。在任务管理系统中,原来日历系统中的事件,变成了任务。这其中的差异在于:事件的基本属性是时间,我们约定了周三晚上吃完饭,那么如果时间已经是周四上午了,对于日历系统来说这个事件的状态就是到期或过期。日历系统缺乏工程管理系统中的反馈环节,所以日历系统并不知道一个事件是否被执行了。任务系统就要好很多,任务的基本属性并不是时间,而是状态。一个任务是否被执行了,或执行到一个什么状态了,到达这个状态之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任务也可以有时间属性,而且通常都是有这个属性的。但是即使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任务系统也不会直接判定任务已经完成了,而是需要通过反馈系统,让用户手工的录入任务的执行状态。如果任务尚未完成,那么任务系统会提醒用户对任务的时间属性进行调整或尽早完成逾期任务。

现在的个人任务系统还不够完善,有着工程管理系统的榜样树立在那里,个人任务系统的产品经理们肯定不会不知道应该如何将其完善起来的。现在的任务系统是在工程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使用的特性做减法得到的。那些复杂的统计分析和资源调配,以及任务依赖关系,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了一些。现在的任务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在用户体验和功能完整之间的一个平衡。依靠增加功能来使个人任务系统进一步的完善起来,至少在目前来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不现实的。

如何进一步的完善任务系统,以便更好的帮助人们规划他们的时间,这个我想以后再在其他博文中慢慢阐述我的个人观点。这是关于时间话题的第二篇博客了。这个话题我想至少还能再写个两三篇吧,不着急,慢慢来。

Written by lukefan

2011年09月10日 at 10:08 下午

发表在 梦想园

Tagged with , ,

社会化网络中信息交流方式的演变

leave a comment »

1现在,所有互联网上的东西,好像一下子就都变成社会化的了。社会化的网络、社会化的游戏、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社会化的团购、社会化的照片分享、社会化的音乐服务、社会化的广播、社会化的视频分享、社会化的视频服务、基于LBS的社会化服务等等。好像任何东西,如果不是社会化的,那么就不时髦了。2

不记得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其实社会化也是同一个道理,超过两个人碰到一起,就会形成社会。所以,其实互联网上很少有什么应用是单独为一个人服务的,所以,想要做出一款不社会化的互联网产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化呢?现在再去给社会化下定义,肯定是已经太晚了,毕竟这个东西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定义的,虽然每一个人的理解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来自维基百科的社会化定义如下:

社会化英语Socialization)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对个人来说,社会化是学习同时扮演社会上不同的角色的过程。个人社会化会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3因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促进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包括:学校青少年中心教堂等社交场合。协助社会化的媒体包括:杂志电影电视等。因为它4们传播著一些大路的文化价值。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社会化中信息交互和沟通的过程,一种基于角色身份和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沟通过程。不论这些角色是真实环境下的,还是虚拟环境下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很多重的身份,既是父亲的儿子、也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公司里面的职员、社区中的会员、不同游戏中的不同角色。甚至在同一款游戏中,也可以既是战士、又是团队中的攻击手、以及行会成员。每一次信息的沟通,都是一个发起者,基于其与信息相关的角色身份,发给那些他所期望的角色;同时,这也是一个信息接受者,根据其自身的角色,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接收的信息。

在社会化的互联网产品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个问题,通常被分为三个范畴来考虑。

  • 信息是如何被发布的。

信息都是有源头的。

最原始的信息发布方式,是邮件。不论是情书还是紧急军情,都是以邮件的形式来发起的。即使是圣旨其实也是一封形式较为特殊的邮件。邮件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收件人,即使这个收件人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一个特定群体,但收件人必须是明确的。

另外一种信息发布,就是公告。公告是没有特定收件人的。现在的博客,其实就类似于公告,没有特定的收件人,我们把博客写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来看。

现在,信息的发布方式,肯定是有很多很多种类的,但这些方式大多都带有一定的邮件或公告的影子,甚至公告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收件人非常特殊的邮件。

  • 信息是如何被接收的。

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主动或被动的去接收信息。如果一个人在接收有信息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障碍,那么就是自闭症了。人们接收各种信息,并从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去阅读,然后再根据情况,给与一定的反馈。

互联网时代,真正带给大家的变化,主要并不是在信息的发布上,而是在信息的接收和过滤、筛选过程中。人们现在能够接收到互联网时代之前无法想想的巨量信息。这些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人的处理能力。

搜索引擎、推荐机制、社交圈子、单向关注、双向好友等等这些东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人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过滤、聚集、筛选,最终得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 交互和交流,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 5

作为一款社会化的互联网产品,真正需要去研究的应该是信息交互和交流方式。

最初的、互联网信息交流方式,应该算是邮件了吧。邮件的往来,一封邮件,写给特定的收件人,然后这个收件人再回信或转发邮件。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可以在一个问题沟通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延续下去。

 

信息交互和交流方式的演变过程

博客

有人看了博客是会给出反馈和回复的,当然,首先要博主允许别人回复和评价才行。然后根据博主的设定、6其他阅读者是否可以看到这些回复,如果看到了,那么是否可以根据这些回复再做回复呢?博主也可以根据需要,再去回复别人的反馈,博主还要去决定,他们的回复是否是所有用户可见的。博客的信息沟通方式,其实是邮件以及邮件组的信息沟通方式的一个子集。参与一个主题,相互沟通的一群人,不再是平等的了。而是所有的规则由博客的博主来确定:他们确定是否接收回复;回复需要经过博主的审核,以便确认是否是其他人可见的,以及可以再评论的;博主自己决定通过何种方式对回复做出反馈;以及这些反馈是否可以被其他人看到和评论。

论坛

论坛是由讨论区发展而来的,讨论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时的,后来发展成了聊天室,有些像现在的群聊;另外一种,是静态的,需要手工刷新,才能看到是否有人回复,这种东西最后发展成了论坛。

最早的论坛大多是缩进的,上面保留的邮件组的沟通特征还比较明显。现在的论坛,在单个问题上,通常是按照时序的方式来排列大家的回复。论坛其实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的信息聚集方式。论坛管理员会将论坛根据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和目录。然后论坛上的每一个帖子,都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讨论。论坛的板块和目录顺序通常是固定的,每一个帖子都需要从属于一个目录或板块。在目录和板块中,帖子的顺序是以时序8为基础来排列的。论坛管理员可以手工的调整论坛的帖子次序。

圈子和论坛有些像,但又有些区别。圈子是以人为核心的,而论坛是以内容为核心的。一些拥有同样身份或兴趣爱好的人,形成一个圈子,并在圈子里面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圈子和论坛还都属于比较混沌的信息沟通交流方式,所以经常会出现混淆。一个圈子做的像是一个论坛的板块,或一个论坛的板块中内容驳杂,搞的像是一个圈子。

现在还有一些比较新的论坛形式,比如百度贴吧,是以搜索关键词作为目录的论坛,以搜索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聚合起来的论坛。还有一些论坛使用标签代替了板块和目录,也就是说,一个帖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标签。

微博

说到社会化的信息沟通方式,那么就不得不说一下微博了。

这里比较典型的两个产品,分别是Twitter和新浪微博,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Twitter的沟通方式,比较类似与聊天室或QQ群;而新浪微博,则更像是论坛。

前面讲论坛的篇幅不短了,那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由论坛和QQ群为核心而构成的。

不记得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一个笑话:纽约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三个由亚洲人构成的旅行团,美国人很难通过相貌来分辨出他们分别是来自于哪一个国家的。后来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在大声说,其他人都在认真听的,是日本人;有好几个人都在大声说话,好像要吵架,其他人都在认真听的,那是韩国人;有几个人在大声说,其他人有的在听,有的在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那是中国人。这虽然是一个无法考证的笑话,但也能够大体看得出来,QQ群和论坛,是非常适应中国人民族性的两款产品。不能由一个人说,要大家都能说。感情去的人回去听,但也允许随便逛逛和小组讨论。9

在twitter中,所有信息是平等的,不论是回复,还是转发,都是平等的。twitter就像QQ群那样,更加强调的是时序性。但是在信息传播方式上,Twitter和新浪微博,都是以单向关注为核心的,而QQ群是以圈子,也就是说以组成QQ群的人为核心的,而论坛则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由于在国内使用Twitter并不是很方便,所以这里就不对Twitter多做论述了。

10新浪微博,这个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东西,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在微博中,每一条原创微博,就像是一条论坛帖子的首帖,后面的回复,就像是跟帖。回复的内容,只有关注原发帖人的人才能看到,而回复者的关注者是看不到的。

 

 

其他新兴的社交沟通产品11

比较新兴的沟通方式、还有轻博客和问答网。这两种东西,都是是以内容为核心社会化信息交互平台。但其中又有很大的差异。轻博客是一种聚合网站,聚合站会将内容,根据发布者的标注,和阅读者的行为,来分析并对内容进行分类聚合。然后再根据用户的行为,向用户推荐其可能喜欢的内容。

12问答网,其实是将一种比较特殊的论坛形式,进行了剥离。有相当比重的论坛帖子本身就是一个问答过程。比如:第一帖提出问题,后面的帖子来回答。问答网,摆脱了传统论坛的固定板块和目录,更多的依赖于搜索引擎和标签来进行内容聚合。当一个人提出问题的时候,搜索引擎会自动的搜索相关的问题。百度知道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问答网站。问答网站将其内容限定在了问答上,而不会像传统论坛那样,各种帖子都有,这使得使用问答网的用户,其目的更加单一,更容易吸引到同类型的用户和内容快速积累。

 

关于轻博客和问答网的问题,后面有机会还可以再在博客中更详细的阐述。现在篇幅已经不短了,应该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出来了。

总结

从邮件、到博客、再到讨论室、论坛、QQ群、微博、轻博客、问答网。这个发展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传播分类的过程。邮件是最混沌的方式了,所有后面出现的这些信息交互方式,其实都是可以在邮件沟通过程中找到原型。越往后出现的信息交互方式,其限制性越大,都是将信息的沟通和交互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模式下,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方便的向符合这一模式的目标发布信息,并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越往后出现的信息沟通方式,其计算机自动检索、自动分类、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实现内容自动推荐的比重就越大,管理员或博主所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就越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现在各种互联网产品、应用和服务中社会化因素比重的增加,其实就是用户人工选择(单向关注)信息的流转方式;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关系进行智能推荐和推广;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分析,来实现内容聚合和内容推荐;根据语义、甚至是多媒体信息的识别和标识进行内容聚集,从而替代管理员的人工分拣工作和用户的自主搜索和检索行为。

总之,定义、设计、开发一款社会性的互联网应用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到古老的、原始的、混沌的信息交互环境中,去重新抽象一次适合于自己应用类型的信息沟通场景。通过计算机对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信息沟通过程。

最后分享一条前些天看到的有趣的新浪微博,和大家共勉:

原帖

【如何才能让猪上树?】方案一:给猪一个美好愿景,告诉他你是猴子,简称画饼;方案二:把树砍到,让猪趴在树上合影留念,简称山寨;方案三:告诉他如果上不去,晚上摆全猪宴,简称绩效。一般情况,老板会选择第一方案,员工选择第二方案,而经理人通常会选择第三方案. 你会如何做?

13

我回复的:

选择哪一个都不是问题,就怕拉队伍做项目的时候“画饼”;项目却一直都是按照“山寨”的方式在做,甚至还经常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最后,项目上线运营的时候,大家一起来“绩效”。再然后……

另外一个兄弟的回复: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是画饼,进行中是绩效,结局是山寨。

Written by lukefan

2011年08月27日 at 5:21 下午

发表在 梦想园

Tagged with

现在LBS的技术缺陷与解决猜想

leave a comment »

任何一种被应用的技术,都不会是完美的。如果等到技术完美了再做应用,那么这个应用就永远也无法实现。应用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在于,到底是新技术产生推动新的应用模式,还是新的应用模式需要更新的技术。这句话有些绕口。技术和应用需求,总是交互上升的。当一项全新的技术产生,还没有类似的应用,或者是大家还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如何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大家会去思考,如何应用这项新技术。然后,这项技术被应用了之后,这些应用就又会反过来对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永远也无法调和的。差异仅仅在于当前一个领域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阶段的问题。

LBS现在就发展到了一个技术无法满足应用需求的阶段。当然,在现阶段也会产生出很多新的应用的,这些应用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一些特色的服务。就像我以前文章里面讲的那样,缺憾产生美。技术上的缺憾,产生应用上的美。

但是现在,如果能够让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呢?那样的话,肯定会有更加绚丽的应用产生的。

当前的技术缺陷

精确定位

既然是LBS,那么定位肯定是越精确越好。单从GPS技术来看,其本身的精度还是很高的,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美国的GPS民用信号,这种技术的最高精度,也就是十几米。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举着GPS站在大街上的时候,我们所得到的位置,有可能是在马路中间,也有可能是在旁边建筑物的墙壁里面。

在GPS技术最早引进中国的时候,当时的工程师们想到了一种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在城市中最高的地标建筑物上,通常是电视塔里面,安装一个校正信号发射器。这种误差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美国人故意放进去的,是一个偏移量。也就是说,在一个地区,同一时间内所有的GPS的偏移量是一样的;另外一种,则是数据精度低。那么在电视塔中接收GPS信号,然后根据已知的电视塔的详细位置,是可以将那个位移偏差去掉的。至于说数据精度,如果那个人工加进去的位移量被排除掉了,那么可以认为,原先那个十几米半径的圆圈的中间部分,更接近于真实的位置。

遗憾的是,后来这个方案没有得意实施,好像主要是为了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基站定位,很多没有GPS芯片的手机或其他上网设备,可以通过IP地址或附近的基站进行定位,这是一种补充手段,这种定位方式的精度有时候会达到上千米。不过这种精度的信号也是有意义的,这个信号确认的速度是很快的,那么结合这个非常粗糙的信号,可以大略的知道当前自己的位置,那些具有GPS芯片的设备,就可以结合这个位置进行GPS的快速定位。有些应用,只需要知道用户到底是在哪个区域,比如城市,就可以使用了,他们也可以使用这种信号的。这就是一种应用之美。甚至有些应用可以根据不同精度的位置信息,来给出不同的服务参考。

耗电量的问题

通常的LBS应用,都是移动应用。也就是说那个L,也就是位置,是要发生变化的。那么困扰所有移动设备的问题,也必然同样困扰着LBS系统。而且,更加严重。不论是哪一种技术的LBS系统,其手持设备的供电都是一个大问题。这就导致了,现在的LBS应用通常都是”点”应用,也就是说,快速的打开定位系统,定位之后,再关掉。不能进行长期持续的供电支撑。也有一些长期供电的应用,但是通常都是车载应用,通过汽车上的电源进行供电的。这个特性使得LBS,特别是具有社区性质的LBS很难积攒用户。用户需要专门想着开启应用,然后还要赶快关掉应用,才能完成一次动作,比如签到。这样一来,用户会在新鲜感比较浓厚的时候,这么去做。等新鲜感过去之后,用户就不会再费这个劲了。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即使在用户的新鲜感还没有过去的时候,他们也无法在LBS社区中找到其他用户,因为前面的那些用户的新鲜感已经过去了,最终新用户的用户体验也会下降,新鲜感很快就耗费掉了。

我曾经尝试着使用一个运动记录应用Sportypal。这就是一个长时间持续记录GPS运动和陀螺仪轨迹状态的应用。在我的HTC G7手机上,关闭了所有网络信号,关闭了显示屏之后,这个应用在运行了两个小时之后,将我滚烫手机中的电池,彻底消耗干净了。没电了的手机,可以当暖手宝来用。

室内定位

现代都市人,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室内的。但是,GPS信号在室内是收不到的。那么在室内,特别是一栋巨大的商场内部如何定位呢,这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像上一篇博客所讲到的那些基于信息点的服务,那些信息点大多是一些商铺、餐厅。这些机构实际上是信息点服务的现金支付者,如果他们吸引不到用户,那么他们就不会向LBS服务商支付费用,最终就会导致这种服务体系的崩溃。美国有很多餐厅是独立的一栋房子。在国内的话,自打俏江南风靡全国之后,很多餐厅都喜欢驻扎在写字楼里面。而且,国内城市的地价很高,地产商都很喜欢盖综合性的大楼,上面是写字楼,里面还有公寓、酒店、电影院、商场、餐厅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等。在这样的建筑中,定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大部分LBS应用只能知道,现在用户在这座大楼里面,但是具体在什么位置,就不得而知了。本人很有路痴的潜质,所以经常会在这种建筑里面迷路,至少现在的LBS系统还无法满足我的需要。

室内与室外的切换

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的那个问题很相近。现在有些技术手段,比如有源或无源的RFID技术,可以部分的解决室内定位的问题。但是这却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地图上对室内和室外进行衔接与切换。如果一个持续定位的应用,从室外走到了室内,那么是否可以自动的进行室内外切换呢?是否可以将室内的地图直接拼接在室外的地图上呢?室外地图,通常是单层的,但是室内地图则正好相反,通常是多层的。那么在室内如何判断要显示那一层的地图呢?

这些问题,现在还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的话,现在的很多应用就无法顺畅的使用。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应用模式,最终也会崩溃的。

平面与立体

LBS通常都是平面的应用。现在的定位技术通常也都是平面的。gps是可以定位海拔高度的,但是其精度对于一些增强实境的应用来说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室内的RFID定位技术,得到的也全都是平面坐标,不是三维坐标。不过这个方向上,应用的需求还不是很强烈,还可以慢慢的研究。

技术缺陷解决方式

既然有缺陷,那么就应该有解决的方法或至少是方向。

智能位置校正

这是在导航系统中非常常见的技术了。导航系统通常是在汽车上使用的,那么汽车肯定是要开在公路上的。自动将GPS得到的位置,校正到公路上,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汽车并线,进出主路这些信息就要靠方向和速度来判断了。GPS通常是没法判断逆行的,GPS会自动的将汽车的位置放在正确的车道上。

通过陀螺仪进行校正

现在很多高端手机中已经开始出现陀螺仪芯片了,这个东西,可以判读手机的运动姿态和方向。也开始有一些应用开始使用陀螺仪来进行持续定位的校正了。陀螺仪的问题是累计误差,所以只能作为GPS或其他定位系统的辅助校正来使用,很难独立作为定位系统来使用。

视频辅助识别

理论上来说,设备是应该可以通过视频识别,来判断自己位置的。但是由于现在视频处理的计算量实在是太大,对于手持设备的计算能力,耗电量都是巨大的考验。即使想把信息传送到服务器上去处理,现在的带宽也是很难承受的。这些问题有可能会伴随着移动芯片计算性能的提高,功耗的降低,以及网络带宽的提高而逐步得到解决。现在Google就推出了基于图片搜索的辅助定位服务,以后随着各项技术的成熟,肯定还会有更棒的技术被开发出来的。

现在还有一种更初级的技术,走的也是这个路线,就是使用定位二维条码。将标有详细信息的二维条码,粘贴在特定的位置上。然后用手持设备去拍摄和识别。

结合RFID技术,进行室内精确定位

随着物联网技术被广泛的炒作和传播。RFID这种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技术,又焕发了新生。现在很多RFID技术,都和一些短距离自组网技术向结合,形成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使用RFID进行室内精确定位,主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将有源的(无源的识别距离太短,无法进行定位使用)RFID芯片,放在人或物品上面,然后通过放置在房间四周的接收器来接收这些芯片发出的信号,并通过不同的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异的比对,来确定具体的位置。另外一种则是将无源的RFID芯片,按照一定密度,铺设到一个场地中,然后用手持设备来识别。

现在,这两种技术都不够完善,第一种技术的问题是,由于电波的传输速度很高,基本就是光速。那么需要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对不同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进行差异比对,那就需要非常精确的时间校准。这就使得这种设备的布设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另外,由于这些芯片是要放在人身上的,所以信号强度不能太强,否则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这就必然导致了信号的穿透性很差,我做过测试,直接用手捂住发射芯片,接收器就找不到这个RFID了。对于复杂结构的建筑物来说,接收器的数量就一定要多。又由于接收器布设的位置,是和建筑物的结构相关的,可能不是很规则的形状,那么这种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很多接收器之间相互关系和关联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每次在一个新的建筑中进行部署,都需要重新处理。这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设计和布设的难度。

对于第二种技术来说,实际上就是上面说到的贴二维条码技术的升级,现在的问题是识别距离。通常这种芯片的识别距离是1米,那么如果把芯片埋在地上,手持着识别设备的用户,就必须弯着腰来进行信号识别,这实在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场景,所有的用户,每人都弯着腰,举着手机在商场里面挖地雷。这种技术也许能够在日本应用,他们的腿比较短。

这两种技术说是用在室内的,其实在室外也是可以应用的,但是由于需要进行布设,由于成本问题,所以无法在整个城市里面进行铺设,只能在一些商业价值比较高的地区,布设一些街道或小广场。

说到成本问题,现在这两种方案,都还没有到能够商业实施的阶段,实在是太贵了。强烈呼唤山寨。

依靠IP地址进行辅助定位

现在,IPv4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了,IPv6技术很快就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了。如果使用IPv6技术,地球上的面积,每平方厘米,都可以分配到10的多少次方个IP地址,所以这方面应该也是可以考虑的,不过IPv6到底如何布设,什么时候能够取代IPv4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协议,特别是在天朝,现在还不好说。具体的应用方式,现在也还很难想象。

仿真GPS方式

GPS芯片实际上接受的是已知的卫星信号,这些卫星的数量的当前时间的位置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那么,如果将卫星中的那些信号发射部件拆卸下来,直接安装在一些固定的位置,会发生什么事情呢?GPS会收到不在序列内的卫星信号,如果GPS芯片能够识别这些临时加进来的卫星,然后通过网络来识别或读取这些卫星的位置信息,那么不就可以实现定位了吗?如果我们把这些信号发射基站放置在商场、购物中心等室内无法识别GPS信号的地方,或者是能够识别GPS信号,但需要更精确定位的地方。然后,修改GPS芯片的驱动程序,是不是就可以实现在多层建筑的室内,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都进行精确定位了呢?而且,在现在GPS芯片已经相当普及了的情况下,这是否是最经济也最现实的一种定位方式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或应用,这个方法,纯属是个人幻想。想要实现这种技术,会遇到一个很麻烦的问题,那就是GPS信号实际上是加密的,而且是由美国军方加密的。即使想要模仿民用信号,可能也需要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现在,欧洲、中国都在自己发射卫星来实现自己的定位系统,中国的那套系统叫做北斗。那么是不是可以设计新一代的芯片,可以识别多套系统的卫星信号呢?这个设想,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实现,即使是现在,估计北斗系统的接收芯片也是可以接受美国GPS卫星的民用信号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新的芯片,设计一种兼容于GPS民用信号的信号发生器,来实现我的这种幻想呢?也许可以,也许不行,也许只是在天朝不行。

简单地图拼接

现在应该已经有些应用,可以直接将多层室内建中的地图,拼接到户外的地图上了,google应该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技术,这个东西,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并不复杂。关键其实还是应用,只有能够在多层建筑内部进行有效的定位,才能够使用相应的位置信息。而多层建筑的内部定位,现在还没有一种非常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小结

这是一系列博客的第二篇。前一篇讲述了LBS的发展和现状,这一篇讲述了LBS的技术缺陷以及现有或幻想的解决方案,下面还有一篇我心目中的LBS应用。如果还有什么想法没有说清楚的话,可能还会再有一两篇吧。

现在基本上是每周一篇,尽量不要写得太长,不过遗憾的是,这篇好像又有些长了,以后尽量控制在两千字之内。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10月31日 at 8:45 上午

发表在 未分类

LBS小计

leave a comment »

什么是LBS

LBS就是基于位置的服务,这里所讲的位置,是地理位置。也就是说是LBS是为那些处在某些特定位置的人们提供的特定服务。也就是说,LBS的根源是S,也就是那个服务。

传统的LBS

其实LBS服务很早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这里指的是电脑服务。

最传统的LBS,莫过于地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通常只是为政府或大型公司服务的。提供和地理信息相关的各种辅助服务。这里面最极致的一个东西,叫做地籍系统,专门用来管理土地的所有权及其变更的。

地理信息系统,其实还不能完全算是LBS,不是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服务,而仅仅是基于地图的服务。

真正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要算是导航系统。我们现在开车或步行在某一个城市里面的时候,基本上不用在担心不认识路的问题了。导航系统对于像我这样的路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使用者通过随身或随车的GPS告诉导航系统,他现在的位置,和他想要去的位置,然后,GPS会根据策略,计算出一条路径,并一步一步的指导使用者沿着路径到达其设定的位置。

新兴的LBS系统

现在通常所说的LBS,指的是在美国的foursquare网站出现之后,涌现出来的大批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为个人服务的新兴服务种类。这些服务的,主要包括:

新兴的地图服务,也就是现在拥有开放接口的,基于互联网服务器的地图服务,这和传统的地图服务差异是很大的。传统的地图服务,地图都是存在本地,进行定期更新的。其系统是封闭的,是为某些特定的应用服务的。新兴的地图服务,都是存放在互联网服务器上,可以进行无缝的在线升级,开放了各种接口允许其他厂商基于地图开发他们自己的服务。

基于信息点的服务,foursquare这个作为现代LBS的典型代表就是一种基于信息点的服务。所谓信息点,就是基于某个特定地里位置的点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的基础就是向用户提供某些特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和地理位置相关的。比如一个人到达了一个位置之后,可以查询离自己比较近的各种信息,比如周围有什么餐馆儿,咖啡厅等等。当这个人进入一家餐馆之后,可以选择在这个餐馆签到,并将自己在这个餐馆吃饭或享用其他服务的感受写下来。这个人的朋友,可以看到他所发布的这些信息,那么他们也可以到同一家餐馆里面去吃东西,这无疑是一个广告效用。那么,餐馆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过来就餐,就可以给那些来得比较多的人,一些奖励,比如打折。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最有趣的过程就是开荒,一个人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这个地方的服务机构,没有被记录过,无法签到。那么他可以自己在系统中记录一个新的信息点。其他人如果发现他记录的信息点不够精确,也可以来调整。

以前的社区都是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召集会员的。社区中的人,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只有那些有共同语言,能够产生话题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区中,才能形成比较好的社区文化和社区话题,并以此更进一步的吸引那些具有相同爱好或共同语言的人。社区是有文化的,虽然现在的好友制度和圈子,能够让一个大型社区自动分化为若干个小型社区,但是随着一些不是很友好的应用或人进入社区或圈子,这种文化环境很容易就被破坏了。

社区中的人,大家的共同语言越多,互相之间的交集越大,符合社区文化的内容,产生的就越快,越有质量。很多互相不认识的人,或没有共同语言的人混在一起,那就不是社区了。

社区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就是同城会。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城市中的某些人,形成的社区。这个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地理位置信息了。大家都在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地理区域之内,或同一个地理位置周围。大家总会有一些和这个地理位置或地理区域相关的东西要说。这就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区最早的形态,后来又出现了那种,不需要进行好友认证,就可以看到周围那些陌生人留言的形式,比如Twitter和Buzz。

还有一些基于位置的游戏,现在好像还不是很成熟,玩儿起来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哪个基于位置的游戏被很好的推广起来,主要是用户积累太困难。

还有一种有趣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形式,那就是现实增强。名字有些唬人,其实也不是太复杂,传统的基于位置的服务,都是在地图上玩儿的,显示增强,实在实时的摄像头捕捉的动态画面上玩儿的,比如人们可以举着手机,并用摄像头捕捉周围的景象,现实增强系统会实时的将各种地理信息叠加在视频上。比如你将手机对准一座建筑,系统会告诉你,这座建筑的名字和属性。效果非常绚丽,但是现在技术层面还有一些处理不了的东西。那就是定位精度不高,GPS的定位精度,偏差在十几米到几十米,所以很难进行精确的信息叠加。我见过的最有趣的一个现实增强系统,就是google星空。这个应用能够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来计算当天各个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当我们举着手机,将手机朝向不同的方向时,手机屏幕上会自动显示相应方向上的星星。

后面还有有一些相关的东西放出来,我还想写一些现在LBS的技术瓶颈和我期盼的LBS技术和应用形式。

以前写了很多超长的Blog,给很多阅读者带来了困扰,从现在开始改正,每次只贴一部分。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10月24日 at 9:24 上午

发表在 未分类

Tagged with , ,

Hello world!

with one comment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10月1日 at 5:37 上午

发表在 未分类

本周都推了些: 2010-09-20

leave a comment »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09月20日 at 9:00 上午

发表在

夜话差旅相关服务

with 2 comments

1 背景

随着现代商务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奔走在各个城市。他们就是出差一族,我作为携程的金卡会员,以及国航的银卡会员,肯定也是其中之一了。前几天,有一次出差,就被人嘱咐,和你一起出差的是个新毕业的菜鸟,请留心照看着一点。

即使我们这些经常出差的人,在异地他乡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菜鸟第一次出差,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况,那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是从95年开始出差生涯的,大学毕业,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要被派到山东济南出差。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携程的服务了,可能是97年或98年吧。现在,有很多差旅服务网站了,其中携程、elong在其中是做得比较大的。很多航空公司,特别是国航、各个连锁经济型酒店、甚至是一些移动运营商,银行,也在向这个圈子里钻。

不过这些网站,在模式上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基本上就是靠机票和酒店的折扣来吸引用户,并从中赚取差价。在网上或电话中提供的服务,主要也就是订酒店,订机票。同时,提供一些当地的简单地理位置信息服务,比如,酒店在什么地方,距离要办事的地方有多远等等。

记得有一次到沈阳去出差,要在青年路或者解放路(具体的名字记不清了,反正是一条贯穿城市的主干道,是每一个城市里面都有的那种革命性很强的路名)上的一个五星级酒店里面开会。那个酒店在解放路38号(好像是),但是由于房价已经超过了我的出差标准,所以必须再找一家便宜的酒店入住,打电话到携程之后,说是可以帮我订解放路一千几百号的一个宾馆,我当时问携程的工作人员,这两个宾馆之间的距离远吗?他们说你要找的是解放路周围的宾馆,我们就帮你找到了。当我入住之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贯穿城市的一条主干线,我住的宾馆在城市的一头,而要开会的宾馆则在另外一头。很神奇的遭遇。

还有一次,也是类似的事情,不过是在上海,当时我问那个携程的工作人员,你们不就在上海吗?地理应该还是很熟的吧,携程的电话是800820开头的,我印象里这种电话号码应该都在上海,不知道这个印象对不对。但是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你要找靠近什么路的酒店,我们帮你找。

再讲一个和酒店相关的故事吧,一次入住了杭州的一家酒店,晚上退房赶往机场,准备飞回北京。结果被告知,由于台风原因,航班被取消。于是只好回到原来的宾馆,我和前台说,我刚刚退房,是携程的金卡会员,需要再住一天。酒店的回答却是,如果你以携程会员的身份入住,还是原来的那个价格,但是如果你不以携程的会员身份入住,则可以享受更低的折扣。

我以前有几个同事,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回去和酒店以公司的名义去谈协议价。有时候还冒充某些巨无霸公司的员工,去入住一些酒店,也可以得到特别低的折扣。

现在的差旅服务网站,还远远的不能满足差旅者的需求,即使是我这样出了十几年差的人,也仍然觉得现在的服务还不够好,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这些网站不仅仅是无法满足出差者的需求,同样也不能完全满足派出差旅者公司的需求,公司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能够掌握出差者的动向,能够让出差者在公司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少花钱多办事。尽量少出纰漏。

现在,各个经济型连锁酒店都在推出自己的差旅服务呼叫中心和网站,各个航空公司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都是原来的那些差旅服务网站的上游客户,既然他们都在自己做这些事情,那么很显然,现有的差旅服务网站还不能满足差旅服务提供者的需求。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这些网站为大家服务了十几年为什么始终无法很好的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求呢?

关键就在服务不完善和信用缺失。

首先讲服务缺失:

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我到了武汉,发现那个巨大的城市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武汉、武昌和汉口,中间是滚滚长江。如果要想打个出租车过江,那就痛苦了。需要一辆一辆的将出租车拦下来,询问其是否可以过江,后来经本地人指点,才知道那些出租车上都在不显眼的地方放置了一个小牌子,标示自己所属的区域。

上海,特别是浦东这边,有一种橘红色的出租车,是不允许进城的。

这里面最有趣的要数成都了,成都的机场在双流,双流在行政区划上好像不属于成都,总之双流的出租车是不可以在成都运营的,这就导致了,从双流机场打车到成都,必须要坐双流的车,成都的车不可以在机场运营。而在市区打车去机场,很多司机不愿意去,因为机场不允许成都的车去拉活儿,成都的出租车去了双流机场,就一定要放空回来。

这些事情如果需要一个初到宝地的出差者去一一了解,那么我们就不是去出差了,我们到那个城市就是去探险的。出差,都是有商务目标的,花在商务目标之外的心思,当然是越少越好了。

然后再说说信用和信任的问题:

我上面所讲的那个杭州酒店的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些差旅服务网站,承诺的是订到低价的酒店,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在和酒店谈好折扣之后,从中又拿到了一部分的差价。酒店并不愿意支付这部分差价给他们,于是就会偷偷的和住客达成私下的协议。

携程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规定,如果你在携程订了一天的酒店,但是临时有事需要多住一天的时候,可以到携程去补登这多出来的一天或几天的住宿,就可以得到携程的双倍积分。由此可以看出,那些提供差率服务的网站,也不信任酒店。

机票的话,携程能够订到的肯定也不是最便宜的,总有一些网站上能够订到更便宜的机票,现在的淘宝就有这种趋势,他们把同一个航班不同订票点儿的价格拿来直接排序,但是淘宝也有淘宝的问题,由于淘宝不是专门为订票做的网站,所以他们虽然有价格排序功能,却不是实时系统,经常是你看到一张机票,想要订的时候,却被告知,上面标注的价格已经无效了,必须涨价,或者干脆就没票了。

我们公司采用了差旅外包服务,用的好像是携程,记得有一次订机票,我选择了一个国航的航班,那个航班的时间和起飞的机场比较合适,而派驻到我们公司的那个携程工作人员却在向我推荐一个东航的航班,由于时间不合适,我没有采纳她的意见,最终她居然在我的出票流程上写着,由于我坚持选择某个航空公司,而导致不能订购最便宜的机票。实在是太让人气愤了,我的人格不是让他们用来这么糟蹋的。

现在在携程上不愿意为大家推荐最便宜的酒店,而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出差标准,推荐最贵的酒店。大家希望的实际上是根据出差标准,推荐最好、最近、最方便的酒店。携程肯定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推荐他们自己能够拿到最高差价的酒店。

总的来说,现在的整个差旅服务体系,在派遣出差者的公司、出差者、出差服务网站和出差服务提供商之间都严重的缺乏信任,而且也没有形成任何能够增加信任的机制,这最终会导致信任体系的彻底崩溃。

2 完整的需求

牢骚发过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出差这件事情中到底都有哪些需求吧。

首先要分析的是都有哪些人和出差这件事情有关。

首先是出差的人;然后是差旅服务的提供者,比如航空公司,酒店等等;再然后是派遣出差者的那些公司或组织。这里想要阐述的是如何改进差旅服务网站的服务,所以这些需求都是为差旅服务网站来设定的,所以也就不分析差旅服务网站本身的一些需求了。

2.1 差旅者

出差,总是要有人去的,派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从事某些商务活动,这才是出差。如果没有了这个人,那也就不是出差了。

对于这个人来说,都需要些什么服务呢?我想,作为一个出了15年差的老游击队员来说,在这三个和出差相关的主体中,肯定是差旅者的需求,我能够分析得最清楚。

2.1.1 制定差旅计划

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计划。这个计划最开始的时候,不是什么时候起飞,住什么酒店。而是要在什么时候、要和谁一起、在什么地方、带上什么东西,去参加某项商务活动,以及这项商务活动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然后是下一项商务活动是在什么时间、地点进行等等。

出差的人需要根据这个计划,来制定详细的差旅计划,那就是什么时候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城市,然后入住什么酒店,再从酒店如何到达第一个商务活动的所在地。然后是如何从第一个商务活动的所在地,到达下一个商务活动的所在地。有时候还需要安排宴请或其他的一些商务相关的娱乐休闲活动,参观游览,购置礼物,运送货物等等。再然后还需要计划如何返回酒店,以及如何前往交通工具站点,比如机场或火车站,如何返回出发地。

这种计划,完全可以由出差服务网站来帮忙制定,当然,前提还是信任。

我记得以前的小说里面,特别是《水浒》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那就是某位英雄走进一个酒馆儿,然后高声喊道:“小儿,给温一壶酒,再将你们拿手的小菜来上几个。”,现在估计没有哪位英雄再敢这么干了,如果还有人敢于尝试的话,那么他的桌子上肯定会摆上XO和海鲜大餐的。这就是信任流失的结果。

2.1.2 订购交通工具服务

计划制定好了之后,就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了。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需要,那就是城际交通和市内交通。

城际交通

当前,大部分网站只能订飞机票,对于火车票的支持并不好。更不要说其他长途汽车,租车、自驾车(代驾),以及船运了。

以前火车票不支持网上订票,那是铁道部的问题,不过现在好像已经开始支持了,希望以后这一块可以有所增强。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过长途车呢?既然货车的空车配货都可以在网上进行,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实现联网销售长途车票呢?

随着时代的前进,我想,租车和自驾车出差的比例会不断的提高,租车服务好像早就已经都上网了,还可以异地还车。自驾的话,就是需要有提供代驾服务的。可能是由于费用和价格的问题,所以这两种方式在差旅服务网站上整合的一直都不是很好。

船运速度不高,不过对于那些不是很着急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轻松出行的选择。

市内交通

现在出差时感觉最麻烦的问题,就是市内交通了。经常在需要前往某处的时候打不到车,而且出差者大多对当地的公交系统缺乏了解,所以很难对公交系统进行有效的利用。如果能够提供当地的出租车跟随服务,租车服务,或专车跟随服务,那就好了。

现在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都提供联网的呼叫系统。如果差旅服务网站,能够了解出差者的行程计划,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提前安排出租车进行等待和跟随服务。提供有导航功能的租车服务,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有一辆带有本地司机的专车跟随服务,那就更完美了。

对于有些需要控制成本的人来说应该还可以选择公交系统服务,也就是说,在需要前往某地的时候,差旅服务网站提供相关公交换乘的信息。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前提,那就是时间比较紧张的人,多花一些钱,得到更好的服务。如果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出现了花钱也办不到的事情,那就不正常了。

2.1.3 订购酒店服务

酒店首先是需要近,距离早晨起来第一个商务活动的位置比较近的酒店是首选。每一个人住酒店都会有自己的习惯。就说我吧,我喜欢睡大床房,无烟楼层,要有免费的宽带和早餐。如果酒店提供wifi上网,那就更好了。早餐最好是西式的自助早餐。

这些内容,不应该每次都要向那些订酒店的服务网站进行阐述,而应该是被自动记录下来的,直接筛选符合要求的酒店,如果酒店较多的话,也可以给出两三个酒店让用户去选择。在确定要入住的酒店之后,再将这些信息发送到酒店去。

现在有些酒店连锁企业,也在搞会员服务,向会员发放钥匙卡,这些会员只要到任何一家连锁酒店,就可以在前台直接将会员卡刷成房卡,并直接使用自己的会员卡入住酒店客房。

如果差旅服务网站具有一定的担保和支付能力。那么,用户完全可以做到不经过大堂,直接入住酒店,直接离店。酒店自动根据客人住宿的时间长短向差旅服务网站收取费用,差旅服务网站则向出差派遣公司收取费用。

2.1.4 订购餐饮服务

按照国人的习惯,商务活动中吃饭总是避免不了的。即使不进行商务宴请,走到一个新的城市也总是希望能够吃到一点儿当地的美食。

那么在餐厅定位子,甚至是自动点菜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服务了。这种预定,可以在制定差旅计划的时候,就直接做掉。

2.1.5 订购其他服务

商务差旅还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需求,比如一些大件儿货物的运送,会议的组织,展会的布置,礼物的采购,土特产的采买等等。这些服务如果差旅服务网站都可以处理掉,那就再好不过了。

2.1.6 通讯录与约会提醒和协调服务

商务差旅中,商务约会所占到的比例是非常大的。那么就需要通讯录服务,可以直接提醒差旅者约见客户的联系信息,可以直接对商务约会进行计划提醒。甚至可以在计划发生变化的时候,直接帮差旅者,进行协调服务,也就是说,作为差旅者的秘书,直接和客户沟通,修订约会计划。

2.1.7 地理位置服务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肯定是需要一些地理位置相关的服务,这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一些定位、导航或公交换乘之类的信息服务。

2.1.8 报告或照片的流程提交

出差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报告和照片的提交。报告可以是音频形式或视频形式的,也可以包含一些业务相关的照片。这些信息,可以和差旅者当前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报告提交时间和绑定,直接传递到派遣差旅者的公司服务器上去。这样的话,派遣公司,就可以实时的掌握出差者的动向。

差旅者完全可以利用从一个地点到下一个地点之间的车程,来完成报告的提交工作。

2.2 差旅服务提供者

那些直接提供差旅服务的商家,比如航空公司、酒店、铁路部门、市内交通、会展、旅游、餐饮服务机构等等,就是直接为差旅者提供服务的服务者了。

他们也有很多需求。

2.2.1 酒店和城际交通

酒店现在主要在走网上预订的路。但是所有的服务网站,都需要在酒店的折扣房价中抽取差价。城际交通运输,现在也就是飞机票的预订还是比较正规的,其他的交通途径还有待加强。

酒店对于差旅服务网站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尽量用低廉的价格,将用户吸引过来,让差旅者尽可能的住在自己的酒店里。

航空公司的需求大概主要也是这些,另外就是希望在出现航班异常的时候,差旅服务网站能够帮忙分流一些客户询问和服务。

酒店除了客房之外,通常还会提供餐饮、休闲娱乐、会议室等服务。酒店当然希望客户入住的时候能够尽量的使用酒店内的这些资源,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从一个客户身上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需要差旅服务网站进行协调的。

最后还有一点需求,也是酒店和城际交通系统所共用需要的。那就是尽量让差旅者能够避开高峰时间,尽量将那些非高峰时段的服务都卖出去。

2.2.2 市内交通

市内交通对于大部分差旅者来说,还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

如果有差旅服务网站统一的将差旅者们的需求,按照时间和地点分发给那些提供市内交通服务的商家,供他们选择。那么这些商家也就可以从这些服务信息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赚取应得的报酬。

2.2.3 其他服务

和差旅有关的其他服务,我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入。主要应该包括:货运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等等。这些服务目前对于差旅者来说,还是属于一个个独立的范畴。旅行社,有旅行社相关的服务体系,餐厅也有餐厅的服务体系,货运和会展也是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在这方面能够很好的进行资源整合的服务网站,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过。如果能够进行整合,那么这些服务企业就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差旅相关的服务订单。

另外,差旅者大多是在工作日出没的,对于餐饮和旅游服务来说,差旅者们所需要的,正好是他们的低峰时段。这对于旅行社和餐厅来说应该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2.3 派出差旅者的公司

对于派出差旅者的公司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少花钱多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商务差旅的成功率。

2.3.1 出差审批

大一些的公司,要派人出差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审批。获得批准的才能够出差。这个流程完全可以委托给差旅服务网站来处理。

2.3.2 出差标准确定

为了控制费用,很多公司都会去制定不同人员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出差标准。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也不是非常的精确。比如城市差异,有些城市宾馆的价格很高,按照标准只能去住经济型酒店,而这些城市里面由于地价都比较昂贵,所以经济型酒店所处的位置都非常的偏僻。还有些城市,同样的标准,已经可以去住三星甚至是四星级的宾馆了。

这里面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州。广州每年广交会期间的宾馆房价是平时房价的至少两倍以上。而且,即使价格高了,还是一房难求。北戴河,海南岛等旅游地区,好像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差旅服务网站,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域来为公司确定不同的差旅标准。

2.3.3 出差状况跟踪

差旅服务网站完全可以根据差旅者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或GPRS的基站定位系统,实时捕捉到差旅者的当前位置,也可以实时的将差旅者上交的出差报告发送到派遣差旅者的公司去,这样就可以做到差旅状态实时跟踪了。

2.3.4 差旅报销

现在的飞机票,已经基本上不需要差旅者自己支付费用了,通常是差旅者派遣公司,按月和差旅服务网站进行结算。其实,其他相关费用,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处理的,比如酒店费用,市内交通费,会展费用,餐饮费用等等。都可以由差旅者持会员卡去消费,然后统一由差旅者派遣公司按月结算。

3 设想

如果能够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差旅服务体系,能够保证更高的商务节奏,商务差旅更高的成功率,那会是上面所提到的所有和商务差旅相关的人的福音。

现在来谈一谈相关的设想。

3.1 保姆式服务,菜鸟也能出差

首先,新的服务体系,应该是一种保姆式的,陪伴式的服务。所有和商务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差旅环节,一律剥离开来,由差旅服务网站来进行处理。即使是从来没有出过门的菜鸟,也应该能够独立的在这种服务体系下,完成复杂的商务差旅行程。

并不是说这种服务体系就完全是为了菜鸟服务的。能够被派遣出差的员工大多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这些员工所需要的是能够在完善的服务体系下,完全专心的处理好自己的商务业务相关事宜,完全不需要为各种差旅细节或意外而烦心。

这其实就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个过程,这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生产力提升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更极端一些,以后可能会专门有人替别人出差。以前大公司里面有一种差旅形式,叫做送单或跑单。也就是将一些非常重要、紧急的单据或文件,派专人送到其他城市去。现在这种形式的差旅已经基本消失了,这部分工作被电子汇兑和快递替代了。

3.2 建立大规模的呼叫中心和落地服务体系

如果需要进行保姆式或管家式的服务,那么一个庞大的呼叫中心就必不可少。以后中国所有的呼叫中心就应该建立在四川、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再加上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逐步完善和被应用普及,建立大型呼叫中心的成本也不是很高的。

落地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当一个差旅者到达了另外一个城市之后,会有当地的人员提供全时或非全时的陪同服务。包括开车、带路、一些事务的处理、会展或货物服务等等。这方面可以采取开放接口的方式,让本地的旅行社或其他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个人或组织,直接对接这个接口,然后签署连锁加盟协议。

3.3 随着信任的逐步建立,商务节奏将不断加快

这套体系的关键在于,不再从酒店的房费折扣中收取差价,而是向差旅派遣公司收取服务费。差旅者拿到的就是最低的协议房价,中间不再有水分。交通、餐饮等等的费用也都是如此。首先要做到的是诚信,然后向需要服务的差旅派遣公司收取清晰明确的服务费用。

原来的体系正好是反过来的,差旅派遣公司基本上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有时候甚至还能拿到一些返点(这笔钱就不一定能够回到公司的账面上了)。然后,公司所支付的所有饭店、飞机票什么的,价格就变得不那么透明了。公司方面也清楚这其中的把戏,但是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如果是在诚信的基础上,收取固定的服务费,那么公司所支付的总费用,肯定是会下降的。即使是在同等的费用消耗水平下,公司以及差旅者所能够得到的服务和以前比起来也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以后,原来需要两三个人出的差,可能一个人就够了,其他都靠当地的落地服务机构来帮忙处理。效率也会更高,差旅者还能给将更多的经理放在其公司相关的商务业务上。

4 总结

本文只是提到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可能是正确,但是肯定也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想要涉足这个圈子的人有所帮助吧。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09月19日 at 3:18 下午

发表在 杂谈

读《我眼中的移动互联网》有感

leave a comment »

朋友的Blog在新浪,新浪对于所有不在上面开博的评论者都比较歧视,没法署名,所以只能将评论写回自己的Blog站了。朋友博客的原文请见:[goo.g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b671430100lpee.html[/goo.gl]

移动互联网确实是未来的方向,我的观点和现在网上流行的很接近。
移动互联网,将是Web的杀手。
Web实际上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这种东西,可以非常完美的渲染各种内容,而且其间基本上不需要消耗那种很昂贵的叫做“程序员”的资源。甚至有一段时间,Web都搞得程序员们为生计而发愁。
经过多年的发展,Web也走上了当年程序员们的那条不归路,那就是需要越来越高的带宽,越拉越高的显示和渲染能力,甚至是需要越来越高的客户端计算处理能力。而且,Web也遇到了当年程序员们所遇到的那个问题,那就是兼容性的问题。Web当年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Web表现和交互能力的提高,终于也遇到了兼容性问题。不说HTML5,只是JS就存在着严重的兼容性问题,css的情况要好得多,但是也不能做到在各种浏览器之间完全兼容。Web里面还有臭名昭著的ActiveX和各种浏览器插件。这些都是兼容性杀手,现在Web的兼容性问题,已经促使很多大的厂商纷纷发布自己的浏览器,以达到最佳的兼容自己公司的服务网页的目的。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由于移动设备本身的带宽、处理能力、显示能力的限制,那种为大显示器,和高带宽而设计的Web应用了。更不要说有很多移动设备还不是全时在线的,比如上面提到的Bambook的工作方式,就是在线同步,离线阅读。
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多就是起到原来那些Web应用的作用,只是用移动应用的方式重新包装一次,并不涉及复杂的服务器逻辑。所以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不比开发web页面复杂太多。同时,移动应用要比Web更容易得到用户的支付,这方面也更值得程序员们去付出精力。
总之,在不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更加完美的用户体验,得到更多的收益,这就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这就是Web的终结,至少在移动互联网设备上的终结。
最早没有Web,或Web的表现力不够,那时候使用应用来代替Web;后来有了Web,Web的表现力不断的增强,就开始用Web来代替应用,这不失为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应用去做应用的事情,让Web去做Web的事情吧。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09月18日 at 3:05 下午

发表在 杂谈

本周都推了些: 2010-09-13

leave a comment »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Written by lukefan

2010年09月13日 at 9:00 上午

发表在